当前位置:顾一辞>历史军事>舍弟诸葛亮> 第213章 该来的总得来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13章 该来的总得来(1 / 3)

一望无际的黄海边,一溜深灰色的方方正正泥滩地,沿着海岸规则铺开。

淮河口千万年的泥沙冲积,导致这一带的近海非常平缓,水深极浅。很多地方哪怕往海中深入十里远,水深都不满一丈——

而如果是在长江口以南的东海,都不用往大海深处走几十丈,深度就能直接没顶淹死人了。

淮河口如此优越的平缓海床地形,让“向大海要土地”变得极为轻松。

刘备此时此刻看到的这一长溜泥滩,在短短一个月之前,都还在海底下呢。

现在却被诸葛瑾新堆的一条简陋的泥土堤、围成了陆地。看起来就很有开“地图编辑器”的豪迈感。

这些地块的海拔高度,在每天海水涨潮到最高点时,普遍只有负的三到五尺。而退潮的时候,却能确保略微高于海平面。

刘备看了一圈,只是觉得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爽感,但他只是来看热闹的,也完全看不懂这些试验盐田要如何运作,只好虚心请教:

“这些泥田怎么就能晒出盐了?难道还要跟煮盐一样,把海水一桶桶挑到这些空场上,靠日头一天天晒?就是把烧柴煮沸变成日晒,其他都跟旧法一样?”

诸葛瑾都已经准备好回答一些相对高深的化学原理问题了,没想到刘备压根问不出那样的问题,只问了点最小白的基本功。

这着实让诸葛瑾的表现欲稍稍受到了压制,但他还是熟极而流地飞快回答:

“怎么可能用人力挑——涨潮的时候,把外面那道土堤稍稍挖开一个小口子,任由海潮灌进来啊,涨到最高点后就重新堵上,退潮了就慢慢晒。

目前的技术,不下雨的日子连续暴晒四天,可以出一批浓缩的海卤水。再把浓卤拿回去,用原本的淋卤法或者别的手艺除去苦味杂质。”

回答完之后,诸葛瑾才意识到:自己对天然潮汐的利用,其实也已经远远超过古人了。

只是他觉得这太理所当然,所以都没意识到这是一种进步。就好比他三年前用潮汐捕捉洄游海鱼,在他看来那思路完全是小学生都知道,都不用解释,但古人就是不知道。

刘备:“那下雨了怎么办?”

诸葛瑾:“雨季就停工,如果已经晒了几天,估计要下雨了,那就只能提前收卤,还没晒完的部分,靠旧法熬煮补完。

反正现在还在试验,也没指望立刻改造彻底。盐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只能每年农闲季节,抽调徭役施工那么两個月。

所以未来数年,都会晒、煮并用,不可能一步到位的。很多问题,有的是时间在慢慢扩产中调整。只要把问题分析明白,粗晒、淋卤粗滤、最终出盐,每个环节拆分开来一个点一个点攻克,迟早都能解决的。”

诸葛瑾很擅长把系统工程和复杂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小难点解决。他也知道要一步到位把煮盐法改成晒盐法,那是难如登天的,不能指望光靠理论知识、闭门造车直接复制现代技术。

他虽说是个高中金牌讲师,数理化课本知识都懂,但跟工程实践还是有差距的。

所以把大问题拆成一堆小问题,解决一个是一个,优化一点算一点,才是最务实可行的态度。

就算暂时无法做到完全靠日晒出盐,那就先用日晒晒掉其中一大半的水分,这也是一个巨大进步了。

毕竟普通海水才百分之三的含盐量,距离饱和溶液还差十几倍的溶解度呢。初晒后浓缩到两成或者哪怕只有一成,也能节约原本能耗或者说用柴量的七八成。

至于这个时代普通盐工就已经掌握的淋卤法除杂,诸葛瑾虽然能再稍稍加以改良,但提升空间不大——他只是比古人更懂淋卤除杂背后的化学原理罢了。

他知道如今的盐工一般用草木灰淋卤除杂,而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。把碳酸钾加到浓卤中,钙镁离子等苦味成分,就变成碳酸钙碳酸镁沉淀,可以过滤掉,也就把海水中主要的钙镁盐杂质除掉了。

这种办法造出来的盐,钾含量会比正常海水直接熬干更高,虽说氯化钾并没有毒副作用,但如果给缺乏运动量的现代人吃,很容易得高血钾症的,尤其是那些有三高富贵病的人。

好在汉末普罗大众都是体力劳动者,每天出汗多,钾代谢率高,没什么机会得高血压。

所以只要用两套除杂技术、生产出低成本高钾和高成本低钾两种盐,让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各自选适合自己的盐就行了。

刘备听诸葛瑾把几个主要技术矛盾和解决方案娓娓道来,并没有好高骛远,他心里也踏实了不少。

能够把大问题变成一个个小目标,每改一点都能直接带来效率提升、人力和燃料的节约,这就非常好。

“看来这晒盐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就是该这样靠工匠、百姓自发日拱一卒的慢慢改,才改得扎实、稳健。等秋收完成后,今年就先沿着海岸围上一千顷潮坝盐田试试水。到时候再问问工匠们可有什么不便之处,自然能集思广益。”

视察完之后,刘备又让人分别包了几包高钾盐和低钾盐,准备试试味道是否能吃出差异来。

刘备也确实没等多久,当天晚上吃饭的时候,他就立竿见影地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